查看原文
其他

麦肯锡十年,终说再见

智选堂 2022-06-24

在麦肯锡干了快10年了,准确的说差4个月就10年了,这次是真的要跳槽了。

 

这个数据应该算是少见的,在一线城市上班的,头10年的工作经历一般都要有至少有2个以上的前雇主,多的可能可以做一个6行以上的Excel。而我是头一次跳槽…

 

跳槽并不是说老东家的工作不好。


作为全世界最好的战略咨询公司,外企、薪水OK、知名咨询品牌、领导也算器重,其实老东家给我带来的一直是光鲜的形象。


好几年前就有人问我怎么还不跳槽,我一般都给出五大理由:

 

第一,现在的工作性价比不错。


我是个俗人,所以钱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单纯从工资福利上看,老东家的开价显然不是最高的。但公事上自己也干熟了,基本上效率不用担心,从性价比来说,我真心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


 

第二,周围的人都很聪明。


我喜欢和聪明人交流,老东家里不会常遇到不值得沟通的笨蛋(要是真的有,马上就会成为饭桌上的笑料,并且成为全公司皆知的秘密),工作中时不时还会别人被刺激下自己的智商,有利于我的健康成长。

 

第三,大拿们都愿意教人。


千万别小看这一条。


世间奇怪的问题万千,很多你都不会,老东家有一个魅力就是你总能找到会这件事的同事,更关键的是这些人还都愿意教你,完全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心。

 

第四,专家地位稳固。


“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这种童话故事不是我等屁民敢于憧憬的。


于是工作肯定要干活,而干活干的开不开心和你的工作地位息息相关。说的东西没人听,提的方法没人跟进,这样的工作怎么想怎么糟心。


还好,多年的辛劳也算薄有微名,所以总的来说做的蛮开心的。



第五,工作的内容算是符合我的兴趣

(我是看TMT高科技行业的)。


虽然有时也会遇到很傻很傻的客户,是真的傻...不过行业变化很快,一个月就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满足我还算旺盛的好奇心。


其实,从这五条理由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我的个人风格。很遗憾,工作内容真的排在最后...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一直觉得自己其实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再大兴趣变成工作后也可能会变味,而一个有职业精神的人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私以为,当你把工作做的好了,你就会爱上这一行。至少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工作内容不重要,要是你有自信能做好,你总能爱上工作,做的开心最重要。




之前说的五条都是前东家的优点,当然现实生活中肯定是“不如意十之八九”,只要不是“可与人言无二三”就算好的。但我一直觉得一定要有颗感恩的心,这是因为我知道找到个合适的工作真TMD难。

 

记得知乎上曾经有人用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的德雷克方程(一个原来用于计算找到外星文明可能性的公式)来说明找到合适另一半的几率其实很小。


其实这个公式也可以用来说明合适的工作真的很少...

公式如下:

N = R* x f(p) x n(e) x f(l) x f(i) x f(c) x L

 

方程中包含7个不同因素:

· R* = 适合智能生命发展的恒星生成速率(例如类太阳的恒星)

· f(p) =这些恒星有行星系或者可能形成行星系的比例

· n(e) =每个恒星系统中拥有宜居环境的(类地)行星数量

· f(l) =有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比率

· f(i) =有生命且是智能生命存在的行星概率

· f(c) =智能文明运用科技手段向外太空传播其存在的概率

· L =智能文明运用科技手段向外太空传播其存在的时间总量

 

(作为一个文科生,窗外君表示直接被这串数学公式搞晕了,内心是很崩溃的。)


 

我们不用那么书呆子,真的去把方程里面七个变量都变成工作相关的因素。(虽然我很想这么做,最后nb的代入数据,给出一个很小很震惊的结果,但各个行业其实差异蛮大的,我就不代入数据招惹challenge了)

 

不过,只要想想你有多少在行的行业,你愿意去的工作地点,能给出合适工资的公司,公司是否有空缺,你能否胜任有空缺的职位,你认识多少渠道可以交的上简历,你和这个职位在时间上是否match,你包括家人能否接受新工作的强度 (work-life balance)。


有这几个漏斗,你就知道其实结果不会很乐观。

 

要是再加上那些需要加入公司后才会知道的元素,比如是不是办公室政治斗争激烈,有没有玻璃天顶,与领导同事是不是相处融洽,前台是不是足够美艳,等等,好的公司真的是凤毛麟角。




所以,不要总是吹毛求疵,一般抛掉了的股票才会涨停,你才知道它的好。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满足好工作的好几条标准,那务必好好珍惜。

 

那么,为什么我还是要离开麦肯锡呢?

 

第一,个人感觉,咨询行业有点日薄西山,给客户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难以衡量。


大咨询的牌子大都是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打拼下来的,那时信息不对称,有管理经验的MBA毕业生数量稀少,一个市场进入的战略项目可以做上大半年。现在这些都变了。好多时候客户比你懂的多得多,要你来只是需要借用你的牌子说话。

 

第二,我关注的高科技TMT行业,行业变化太快。


咨询公司的假设论证模式相比行业流行的试错方式来说,实在动作太慢。并不是说效率低,只是方法论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

 

第三,老东家的咨询项目报价太高,毕竟那么有名,质量也好。


但这就造成有意思的小公司客户项目拿不下来,而拿下的大公司项目我又兴致缺缺。

 

第四,咨询公司有自己的局限。


好多我们自认为不错的东西因为不在客户那里,没法追踪落实,实在有点可惜。

 

所以我决定跳槽,新东家是做TMT实业的,待遇和现在差不多,业务算是熟悉,老板认识,兴趣也算相投。风险自然存在,但至少解决了一部分痛点。

 

洋洋洒洒了那么多,可以不按咨询公司的故事线写东西还是比较舒爽的~




不过还是要简单总结下,给想要跳槽的同学一点浅薄的建议

 

1.如果你也没有异常清晰的职业规划,也没有创业的意向,不属于那种专业型人才,那就像个飘逸型人才一样评估一下你现在的工作。之前那几条理由算是给大家做做参考


2. 想想东家的好,也可以找靠谱的小伙伴吐槽他的糟糕。不过不要太挑剔,想想那个逗比的德雷克方程吧

 

3. 要是真的想走,相信你已经找到足够的理由。那就走的愉快点,反正干一行爱一行。不要后悔,不诉离殇

 

以上。



题图来自网络。为麦肯锡上海办公室在原太仓路新茂大厦17楼的pantry。每当华灯初上就美的不要不要的,再来瓶红酒就更完美了。


十年了,不只是我们换了工作,老东家也搬家了。





后记:自己(作者的朋友窗外君,与作者同一批入职,在麦肯锡做了近五年)离开咨询行当也五年了,五年里也经常被问起为什么要离开,所以对文章里Terry说的第一第二第四条感同身受。


早期的中国市场,跨国公司两眼一摸黑,搞不懂到底是怎么回事,本土企业也想了解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的做法,因此咨询公司最拿手的就是各种best practice(最佳实践)拿来分析个头头是道,给客户作为参考,总结出一二三来。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这种信息不对称。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和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外来的经验不见得就适合中国,甚至某些方面中国早就走在了世界前列,哪里再有那么多best practice来借鉴啊。


至于项目做完几个月后整个市场就天翻地覆完全变掉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不在甲方,对生意没有那么强的掌控感,常常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做出来的东西跟不上市场的变化。

 

但是在麦肯锡的时光还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尤其是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有过很开心的时候,也有过觉得自己快被逼到极限的时候。Good time,bad time, hard time,如今回头看都是珍贵的记忆。


推荐阅读

那些在投行的悲催情事

波士顿咨询 消费品公司增长乏力?AI和高级分析了解一下

罗兰贝格 | 一张图get超级IP养成攻略

听说你是做FA的?

波士顿咨询 阿里 百度 | 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2.0

咨询1日=人间3周 如何像MBB顾问一样高效?

普华永道辟谣,2月起全员将在家办公?你想多了!

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行性方案

论社畜,没有人比得过咨询顾问

中国战略管理咨询的启蒙


转载来源:麦肯锡10年顾问Terry ,窗外的异想世界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智选堂》均在文章结尾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并提供最新洞察和服务信息。提供高端专业服务行业跨行交流平台,如金融、咨询、审计等的新媒体机构,是国内唯一定位于高端专业服务行业我们智选堂微信号:confinaudla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